衫出现于魏晋时期,是一种没有衬里的单衣,多用轻薄的纱罗制成。衫的袖子宽大,呈垂直形,袖口不收紧,一般采用对襟。衫襟既可用带子系缚相连,又可不系带子。衫比袍穿用方便,散热性好,适合夏天穿用。南北朝时期由于受胡服的影响,穿衫的人逐渐减少。
禰裆又称“两裆”,其形制一般为前后两片,意在挡住背部挡住心胸部,在肩部有两条带子相连,腰间再以皮带系扎。其质为布帛,有的上面绣彩绣,有的纳有丝绵。
禰裆在北朝时十分流行,男女均可穿用,不过妇女最初多当内衣穿在里面,后又穿在交领衫袄外。
帔子是始于晋代的一种女性服饰,其形似围巾,披在颈肩部,交于领前,自然垂下。由于魏晋时期流行的衣服都很薄,根本无法御寒,聪明的女子们便发明了“帔子”,出门时披在肩上可以遮风暖背。今天的披肩正是由帔子演化而来的。
腰襦也称“要襦”,是一种齐腰的短袄,形制与普通的短襦类似,只是腰部有所区别。最初男女均可穿用,汉魏后多为妇女所穿。汉代刘熙《释名·释衣服》载:“要襦,形如襦,其要上翘,下齐要也。”
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一种接袖短襦,其因袖端多接有一截白色的袖子而得名。接袖短襦为大襟,衣襟右掩,衣身下半部多束裙内,袖子有宽的,也有窄的,不过多以窄袖为主。
披风也称“套衣”,为对襟、无袖,穿时多披在身上,在颈前打结系缚。披风一般在秋冬季穿用以御寒,与今天的披风类似。
南北朝时期,女子流行佩戴以革或锦制成的腰带,这些腰带上会缀以明珠、绶环、珊瑚等饰品。
其中,较为风靡的腰带是“蹀(dié)躞(xiè)带”。这种腰带在造型上受西北少数民族服装佩饰的影响,带上设计了可以佩挂实用小器具的环和带钩的銙(kuǎ),銙环上再挂几根附有小带钩的小带子,头端装有金属带扣。